民進黨不斷挑動兩岸敏感神經,給臺灣經濟軍事上帶來極大壓力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0-04-29 15:30:17 | 來源: 中國臺灣網(wǎng) |
在這次新冠肺炎防疫中,民進黨當局自詡“防疫模范生”,于是整個島內社會彌漫著一股“臺灣第一名”氛圍。這氛圍也讓泛綠各級民代認為民氣可用,近期挑動兩岸關系敏感神經動作頻頻,包括華航、證件更名等等議題就是如此。但要思考的是,疫情總會過去,當國際社會回復平靜,回歸到講究實力原則,綠營這些動作會不會引來反效果,讓臺灣在兩岸和國際空間上都更被限縮,就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重點。
香港中評社指出,針對華航和證件改名議題,臺立法機構28日將各黨團的提案排入“立法院會”討論事項。但由于各黨所提的版本主張有所不同,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期盼通過共同協(xié)商研擬出具體可行的方案,因此相關提案經大體討論后,皆徑付二讀并交付協(xié)商。
依協(xié)商規(guī)則,只要宣告交付協(xié)商的議案,一定至少要開過一次黨團協(xié)商,一個月后才能在“立法院會”中被處理。而如果負責召集協(xié)商的民進黨團,對于這兩個議案沒有動作,那議案就會躺在那不動,此舉看出顯然綠營仍有顧慮,拉下協(xié)商后,可以視未來一個月的輿論風向好壞,來決定怎么處理。
中評社指出,民進黨在觀察的,當然是這一波疫情未來的走向。民進黨這次疫情強打“臺灣可以幫忙”口號,借著捐贈各國口罩和醫(yī)療物資等,希望能打開臺灣的國際空間,且更拉緊和美國的關系。而在兩岸關系上則繼續(xù)強打“去中”“反中”,除了至今仍稱“武漢肺炎”,不稱新冠肺炎外,還借著疫情名義,在國際上推所謂“一中一臺”。
民進黨當局這些動作目前有美國加持,看似一路揚帆前進,但在疫情過后,挑動兩岸敏感神經的結果,可能換來的是對臺灣經濟和國際空間甚至是軍事上的極大壓力,這些種種后果可能不是一般島內民眾能夠預知的,但民進黨當局不會不知道。疫情過后,臺灣應該走向何方,這是民進黨當局接下來需要思考的。
相關新聞
- 2020-04-28陳士良:回歸“九二共識” 兩岸關系才可能緩和
- 2020-04-29“寒潮”來襲,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 2020-04-29忘充錢了?臺灣被《紐約郵報》稱“中國一省”,玻璃心又碎了!
- 2020-04-29臺又自嗨?美衛(wèi)生部長公開發(fā)文未提臺灣參與世衛(wèi)話題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