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高水準紀錄片 走遍12國探索“手術兩百年”
編輯: 王紫微 | 時間: 2019-08-23 15:58:47 |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鏡頭理性而克制。
《手術兩百年》海報。
最早的人體解剖圖。
英國,風景如畫的泰晤士河南岸。
推開圣托馬斯教堂上閣樓猩紅色的大門,沿著360度的旋轉樓梯而上,各種詭異而重口味的展品映入眼簾:不知名的骸骨、浸泡在福爾馬林中的器官、形狀詭異的手術臺……更恐怖的是,這里珍藏著一臺維多利亞時期的手術臺,上面布滿了刀痕。而擺放手術臺的房間,有著一層又一層的看臺。如若沒人解說的話,這個房間更像是一個小型的劇場。
其實,這是一家名為“老手術劇場”的博物館,還原了200年前的外科手術現場,每天接待著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但就在幾年前,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參觀者,那就是——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攝制組。除了感嘆手術“黑暗時期”所經歷的殘忍與血腥之外,攝制組也沒有回避地將這些內容記錄在鏡頭中,構成了紀錄片中重要的場景之一。
當然,在英國拍攝的內容只是《手術兩百年》的冰山一角。這部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作為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將人類手術歷經的漫長歲月用光影切開,讓觀眾得以細細觀看手術發(fā)展的肌理紋路,也讓作品本身獲得了不俗的成績與口碑。近日,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對話《手術兩百年》總導演陳子雋,解密這部豆瓣評分9.4,被觀眾稱為有“BBC制作水準”的紀錄片是怎樣誕生的。
1
難上加難
呈現現代醫(yī)學成長之路
據數據統(tǒng)計,一個生活在當下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妒中g兩百年》的出現,全面而系統(tǒng)地將現代醫(yī)學的成長之路呈現,展示了手術兩百年來的發(fā)展歷史。
“歷史難拍,科學難做,影像呈現更難。全本紀實拍攝,對這樣一個我們自己定義為‘中國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是難上加難。”在作品首播前,陳子雋曾在編導手記中這樣寫下??此朴萌詢烧Z概括出了片子制作的難度,但在采訪中,每一個“難”處都可以拎出來說上半日。面對如此龐大而繁復的醫(yī)療歷史,要梳理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在科普的同時要保證知識點準確無誤,在呈現歷史時又必須體現當下的現實性,以及在現代醫(yī)學奠基者多為西方人的情況下,又要消除中國觀眾的隔閡感……如此這番,陳子雋用“難上加難”來概括也是無奈之舉。
“為什么這樣好的選題,國內一直沒有人來做呢?就是因為難度太大了。”陳子雋說,首先難度來源于攝制組自身,非醫(yī)學專業(yè)的他們,經歷了長達一年的調研階段,翻閱專業(yè)書籍、拜訪醫(yī)學專家、觀摩手術、開研討會。從聽到希波克拉底、蓋倫、維薩里等這些現代醫(yī)學奠基者的名字兩眼發(fā)蒙,再到熟悉得像是隔壁老王,陳子雋和團隊經過了艱難卻最為基礎的一步。
《手術兩百年》的特別之處還在于,為了保證醫(yī)學講述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劇組采訪到了包括郎景和、戴尅戎、鐘世鎮(zhèn)等在內的15位中國院士。除此之外,還采訪到了國際頂級專家拉斯克獎獲得者、器官移植先驅羅伊·約克·卡恩爵士,顯微外科之父馬哈茂德·加齊·亞薩基爾等在內五十余位國際重要專家。每位人物的出現,觀眾都要在評論區(qū)用一聲“醫(yī)學大佬”來表示膜拜。
2
理性克制
不想在片子里過度煽情
《手術兩百年》的制作耗時3年,拍攝路線經過英國、美國、德國等12個國家拍攝,陳子雋也表示這是她“做過最長的項目”,甚至當片中播出時有高考的錯覺。這部連配樂都做了兩版、花了整整1年來做后期的紀錄片,不難想象其創(chuàng)作過程是多么膠著。
“去年應該是最難捱的一年,已經有點接近崩潰了。整個團隊都忙到晝夜顛倒了,我們的工作地點燈一天到晚都亮著,一直在打磨作品。”而且面對如此繁復的內容,一集一集地捋下來,一遍梳理完就過去了8個月。再加上這是一部敘述手術發(fā)展史的紀錄片,所以其中還涉及到不少歷史場景重現、醫(yī)學原理展示的后期制作。“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舞臺表演式情景’、三維動畫、科學實驗,這是除了劇構外,在影像表達上的創(chuàng)新。”在后期配樂中,還特別邀請到國家級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演奏,每一處都能看到創(chuàng)作團隊的用心和細致。
其實,在當下的紀錄片市場中,醫(yī)療類題材已經成為了美食之外的最熱門的類目。但《手術兩百年》還是顯得獨一無二,豆瓣評分高達9.4,9天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4億。更重要的是,全片密集的理論和知識點,理性而克制的氣質,可以說市場上少有的科學紀錄片,填補了國內醫(yī)學科學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空白。“我不太喜歡‘黏糊糊’的東西,也不想在片子里過度煽情。我們有很多煽情的鏡頭都沒有用,不能為了讓觀眾哭,就打亂作品本身的結構和氣質。”
在采訪中,陳子雋反復強調,其實不同氣質的醫(yī)療類紀錄片拍攝難度“沒有高下”。注重人文情感,側重醫(yī)患雙方故事的紀錄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拍出來的。只是相比之下,《手術兩百年》更顯得小眾而冷門,所以作品的口碑爆棚,被多位影評人“安利”時,的確大大出乎了陳子雋和團隊的意料。尤其是豆瓣9.4的高分,讓本身關心觀眾評價的他們更加詫異。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錄片的評論區(qū)里,能看到不少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留言點贊。也有同行曾打趣陳子雋,因為《手術兩百年》的緣故,今年醫(yī)學專業(yè)的報考率也許會有提升。“這當然是我們一個美好的愿望,倒回來想,如果真的有年輕人因為這個片子,了解到科學和醫(yī)學的奇妙,那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陳子雋笑著說。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相關新聞
- 2019-02-11俄羅斯科學院院長高度評價中國神經科學發(fā)展
- 2019-03-26耳聾基因療法項目獲歐盟200萬歐元資助
- 2019-05-28傳統(tǒng)醫(yī)學病證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 2019-01-14香港中大完成全球首個多??茊慰孜?chuàng)機械人手術臨床研究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