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和平統一是手段 更是自信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07-27 15:47:12 | 來源: 中評社 |
銘傳大學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束沐攝)
在第27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上,銘傳大學教授、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指出,和平統一不僅是路徑和手段的選擇,更是一種自信的展現。他認為,在“心靈契合”的統一觀的指導下,未來和平統一將從物質基礎、社會基礎、心理基礎與國際基礎四個方面建立起來。
兩岸關系處于變局與亂局 “31條”與“習連會”帶來確定感
楊開煌認為,在當前的變局和亂局當中,唯一讓他覺得比較確定的就是兩岸關系,因為“惠臺31條”與“習連會”讓他對當前兩岸關系感到確定。
楊開煌表示,“惠臺31條”改變了過去的“讓利”政策的一貫做法。他說,“讓利”政策造成“買辦”的出現,但現在的惠臺政策改變了這種情況,“31條”實際上是一種直接施惠,避免了中間出現“買辦”階級,特別是讓臺灣人可以直接來大陸,這樣的做法改變了大陸政權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形象,也說明了“31條”所達到的效果。
對于“習連會”,楊開煌注意到習近平對連戰(zhàn)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久不見”和“老朋友”。他認為,“老朋友”的意思就表明連戰(zhàn)是自己人,可以說真話、說實話。他還在注意到習近平的第二句話就是“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勢不可擋”,這說明了兩岸未來必須要統一,這就是大道。
楊開煌分析,大陸之所以可以看到這條道路,正是因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因為站得高,個子大,能夠左右時局,掌握時局變化。他認為,這就是習總書記真誠地告訴臺灣的老朋友未來兩岸發(fā)展的趨勢,總結為兩句話:第一,兩岸未來是要統一的,只是統一的時間、手段、方式問題;第二,任何外力都擋不住這樣一個大的趨勢。
和平統一信心源于不忘初心用心靈契合指導和平統一
他認為,為什么習近平會有這樣的信心?我們要用兩句話來體會,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說,回顧歷史,從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之后,大陸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關鍵是和平,一國兩制的關鍵是統一。他認為,統一有和平的手段、非和平的手段、非武力的手段、武力的手段,而除武力手段之外,都是廣義的和平的手段。因此,楊開煌認為,和平統一這不僅僅是路徑和手段的選擇,更是一種自信的展現。
楊開煌說,在當今的變局和亂局的險惡情況下,大陸方面能夠把握兩岸和平統一的大的方向,有信心、有能力掌握兩岸關系未來的走向,繼續(xù)用廣義的和平手段來完成國家統一。而他認為,廣義的和平手段就是心靈契合與融合發(fā)展。
他認為,心靈契合指的是將心比心、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狀態(tài)。而在心靈契合統一觀的指導下,未來和平統一體現在四個基礎:一是厚植兩岸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讓臺灣同胞有機會能夠來大陸,在大陸享受到國民待遇;二,是通過融合發(fā)展提升擴大兩岸的社會基礎,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就能提升用和平手段來達到統一的可能性;三是最重要的心理基礎,達到將心比心,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狀態(tài),雙方相互能看到對方的優(yōu)點,理解對方這么做的道理;四是打消外部幻想,創(chuàng)造和平統一的國際基礎。(中評社青島7月27日電 記者 束沐 后方支援記者:張爽朱曉凡)
相關新聞
- 2018-06-27國臺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 2018-06-15吳為:島內趨“統”聲音漸強的積極影響
- 2018-04-28李敖遺囑首公開 李戡透露父親很希望看到兩岸和平統一
- 2018-03-22新時代需要兩岸同胞攜手為和平統一奮斗
新聞推薦
- 賴清德即將竄美“朝圣”,“臺獨金孫”又要慷慨解囊!2025-07-18
- 飛行2.25億公里來到地球 這塊石頭被拍出530萬美元天價2025-07-18
- 免簽“朋友圈”又雙叒叕“+1” 出入境旅游“說走就走”更便捷2025-07-18
- 四句話,讀懂這五年商務高質量發(fā)展2025-07-18
- 感悟抗戰(zhàn)史詩!160余位駐華外交官參觀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2025-07-18
- 團結才能共贏 攜手方可共進——中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注入暖流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