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大陸關注幼兒教育18年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21 11:02:3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wǎng) |
資料圖
“我雖在臺灣長大,但祖籍山東,是血脈相連,因此我希望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在山西省晉中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公益課堂上,一位臺灣腔普通話的老師侃侃而談。
今年是高敬堯來大陸的第18個年頭了。盡管已年滿58歲,本該在家中享天倫之樂的他還是選擇繼續(xù)在各地奔波授課。19日,在河南洛陽師范學院任學前教育學院教授的高敬堯趕來山西,在晉中市婦聯(lián)舉辦的家庭教育培訓班上,為近百位普通市民分享育兒知識。
“不將就的教育——重新認識您的孩子”,這是高敬堯此次公益課程的主講內容。他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是有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家長們的育兒態(tài)度需要改變。
“我從1999年來到大陸,那時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學業(yè)是最重要的,幾乎每個孩子都經(jīng)過相同的成長階段,個體差異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理念很難被接受。”20日,高敬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從那個時候起,高敬堯決定將工作重心從臺灣轉移至大陸,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且一干就是18年。
“堅持。”高敬堯如此形容這些年的經(jīng)歷,“從最初的‘鐵板一塊’,到后來逐漸松動,再到現(xiàn)在的重視,我?guī)缀跻娮C了大陸幼兒教育理念的變遷。尤其是如今官方和民間都極其重視素質教育,‘填鴨式’教育方式已經(jīng)不被認可。”
高敬堯說,隨著“80后”一代開始為人父母,教育經(jīng)歷、眼界普遍高出一截的年輕家長們在幼兒教育觀念方面明顯更加開放,他們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孩子優(yōu)秀的個性和品格。
“孩子不是附屬品,教育也不能全指望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很重要??上驳氖?,我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改變。”高敬堯說。
果不其然。在公益課堂現(xiàn)場,年輕父母們對高敬堯的分享十分認可,課后提問環(huán)節(jié)甚至因人數(shù)眾多而不得不延長時間。
“雖然不全是我的功勞,但看到這些我仍感到這18年沒有浪費時間。”高敬堯欣慰表示,“只有科學的育兒方式,才能為培育出有益于社會的棟梁之才打下基礎。”
背上簡單的背包,高敬堯說還得趕到下一個城市。這位勁頭十足的臺灣幼兒教育專家還沒想著停下腳步休息。“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孩子都是未來的希望。趁著還能走得動,我還要多做一些事情。因為大陸是我另一個家。”(記者:宋立超)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jīng)Q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