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拐點 臺灣學者:民進黨繞不開“九二共識”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1-19 10:16:28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
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
臺灣大學教授 張亞中
文化大學教授楊泰順
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
臺灣地區(qū)“二合一”選舉1月16日塵埃落定,未來民進黨將全面執(zhí)政。政黨輪替已不是臺灣政治的新聞,民進黨執(zhí)政也不是新聞,民進黨曾經(jīng)在2000年至2008年執(zhí)政8年。但選后的新聞點恰恰就在這里,因為人們對那8年執(zhí)政給兩岸關系帶來的沖撞和傷害記憶猶新。因此,民進黨是否還是那時的民進黨?民進黨如何評估自己的“贏”?當選的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這些都是兩岸乃至國際學者用心觀察、謹慎分析之處。選后第二天早晨,臺北即啟動“研討”模式,記者在臺北也密集采訪請教專家學者,梳理他們的分析。
絕非對兩岸政策的投票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指出,有人認為這場選舉是對兩岸政策的投票,千萬不要這么看,尤其民進黨這么看很危險。如果是對政策投票,兩方面的觀念應該很清楚,一方是什么,另一方是什么,讓老百姓選擇。可是這次選舉過程中,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清晰的、有持續(xù)性的;而民進黨的政策是模糊的,這從選舉操作來說是“聰明”的,我勝選在握了,何必要把一個我講不清楚的事情講清楚呢?越講越不清楚。一個是清楚,一個是策略模糊,老百姓沒法選。
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教授提出一個指標性的觀察點:這次選舉“臺聯(lián)黨(急“獨”——記者注)”泡沫化了,顯示“臺聯(lián)黨”的反中沒有被選民接受。
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認為,20年來臺灣有一場“內(nèi)戰(zhàn)”,即“臺灣人”還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之戰(zhàn)。國民黨為什么節(jié)節(jié)敗退?是因為沒有取得身份認同的論述權,沒有取得對“愛臺灣”的解釋權,所以任何行為都會被扭曲。
那為什么兩岸政策清晰的國民黨選輸了?趙春山很直率:一個分裂的政黨不可能贏過一個團結的政黨。他認為,分裂的藍營輸給了團結的綠營。但敗得這么“慘”,是因為每次選舉都會有的操作。“選舉本來就是零和游戲,就一些議題比如周子瑜進行政治操作也不意外,但每次這樣的操作會在選后產(chǎn)生新的問題,這是我憂慮的。”趙春山說。
蔡英文不能含糊其辭
張亞中說,民進黨20年來傳達了一個概念:臺灣不是中國,兩岸是“一邊一國”。這個概念已經(jīng)深植于對年輕人的教育之中,也成了民進黨的基本主軸?,F(xiàn)在蔡英文勝選,她要不要調整?如果她調整,等于承認20年來建構的國族認同是虛假的,而且她背后還有20年來她教育出來的年輕人,比如“太陽花”的一些人將進入“立法院”,已經(jīng)不容她調整,這是她結構性的障礙。可是面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她又必須要調整。因此她有可能表面上做一些調整,但核心不變,就在一些字眼上“繞”。現(xiàn)在要觀察蔡英文會否一方面“維持現(xiàn)狀”,一方面在教科書上加速分離主義。
趙春山說,關于兩岸政策,蔡英文講“持續(xù)”,但哪些政策她要持續(xù)?要說清楚;她講“溝通”,但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我不知道如何“溝通”;她講“新民意”,她認為“新民意”是不是反對既有的兩岸政策?如果不反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又是什么?蔡英文至今未承認“九二共識”,只強調“求同存異”,但兩岸哪些地方“求同”?哪些地方“存異”?蔡英文要講清楚。
趙建民對蔡英文能面對“九二共識”很不樂觀。他說,蔡英文常用“擦邊球”方式:她不談“九二共識”,卻說1992年香港會談是“歷史事實”,讓人想象她可能接受了“九二共識”;她談“現(xiàn)實憲政體制”,也創(chuàng)造了人們對她“一中”“統(tǒng)一”的想象空間。
一些親民進黨的學者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表示,要蔡英文說出“九二共識”這4個字太困難,因為她背后站著的人沒有“共識”,“接受了‘一中’還叫民進黨嗎?”她只能用別的字眼來表達她“不挑釁”的立場。對此,文化大學教授楊泰順認為,蔡英文用迂回的方式取得信任,“我沒有這么樂觀。”
時間不在臺灣這邊
趙春山表示,兩岸有5個方面不能切割,即歷史、中華文化、血緣、地緣及主權領土完整,這5個方面不切割,才有兩岸的穩(wěn)定發(fā)展。對于選后兩岸的互動,趙春山說,時間不在臺灣這邊,由于民進黨和大陸沒有政治互信,從1月17日到5月20日蔡英文上任,是一個“聽其言”的時期。這一段時間不長,蔡英文要把一些話講清楚。
大多數(shù)學者對未來兩岸關系發(fā)展有憂慮,認為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他們用了“冷和”這個詞,即兩岸建立不起新的互信,雖然還維持和平穩(wěn)定,但協(xié)商延宕,漸行漸遠,走向對立,從冷和變成冷戰(zhàn)。有學者提出,民進黨內(nèi)了解大陸的人才不多,如何與大陸保持良性溝通是個問題。
“臺灣面臨的經(jīng)濟挑戰(zhàn)非常大,經(jīng)濟問題和兩岸關系一樣重要,不能開玩笑。蔡英文應該嚴肅面對,要提出高明的政策。”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說。
楊泰順說,臺灣現(xiàn)在出口100塊錢就有31塊錢與大陸有關,外銷市場60%在大陸。亞投行已經(jīng)成立,大陸曾經(jīng)表示對臺灣持歡迎的態(tài)度,產(chǎn)業(yè)界早就看準上兆元的中東市場,現(xiàn)在臺灣還能不能加入?雖然臺灣一直看中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但到底是東南亞的市場對臺灣重要還是TPP重要?臺灣要不要參加ASEAN(東盟)?如果這些都參加,就又碰到“九二共識”。如果在產(chǎn)業(yè)上要大陸“讓利”,又要堅持臺灣“主體性”,大陸當然不接受。
有專家指出,對蔡英文和其領導的民進黨尚有“聽其言、觀其行”的空間。聽其言,是要聽蔡英文對兩岸關系的表述是否只限于不否定“九二共識”;觀其行,包括2月1日即將運作的新的議事機構如何處理“服貿(mào)”等與大陸相關的議案。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是兩岸的主流民意。在此基礎上,風物長宜放遠量。有這樣的高度,云是浮云,煙為過眼。
新聞推薦
- 菜市場“煥新潮”圈粉年輕人 代炒菜服務你體驗了嗎?2025-07-21
- 廈門自貿(mào)片區(qū)推出兩岸跨境健康險“健易?!?/a>2025-07-21
- 平潭推出對臺“離境退稅+”入境消費互惠模式2025-07-21
- 兩岸青年走進浙閩:探尋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2025-07-21
- 同源共響 甬臺青少年共譜民樂新章2025-07-21
- 跨海來義剪 青絲牽兩岸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