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遺“重生”當代的三個關鍵詞:傳承 發(fā)展 融合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5-06 16:30:3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杭州5月6日電(施佳秀 方堃 張若嫻)現(xiàn)年75歲的老人章華琴沒有料到,從1958年加入劇團后,她在新昌調腔上一鉆就是整整一生,2008年她獲得了文化部頒發(fā)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F(xiàn)如今,她和77歲高齡的老伴兒,仍然為調腔的發(fā)展孜孜不倦地忙碌。
新昌調腔是浙江省重點保護的非遺項目之一。在浙江這塊物產豐富、人文薈萃的寶地上,孕育了眾多的文化明珠:龍泉青瓷、東陽木雕、昆曲、蠶桑絲織技藝、金石篆刻……目前浙江省共有9項人類非遺項目,21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970項省級非遺項目,7000多項縣級非遺項目,位居中國各省份之首。它們構筑起一座璀璨奪目的浙江文化寶庫。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任何民族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都不能忽視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是根基是條件。
然而,時代潮流下,部分非遺猶如“明珠蒙塵”,令人痛心。如何保護與擦亮明珠,讓其在現(xiàn)代煥發(fā)新的活力,這是目前政府正在不斷思考和實踐的事情。
浙江給出了答案:傳承、發(fā)展、融合。
瀕危非遺的“起死回生”法:走出深閨讓人識工匠精神助傳承
不托絲竹,鑼鼓助節(jié),前場啟齒,后場幫接……舞臺下,觀眾們享受著歷史的穿越,領略新昌調腔曾經的綺麗和芬芳;而舞臺上,傳承人很清楚,劇種的輝煌正在漸行漸遠。
歲月流逝,當代以來,調腔因為種種原因面臨失傳危險。新昌縣調腔劇團團長王鶯就曾經歷調腔的艱難歲月,“那個時候覺得生活特別困難,連女兒都養(yǎng)不下去。”
即使艱難,但一路走來離不開對于這門技藝的堅守者。
章華琴從17歲接觸新昌調腔,如今已是75歲,但依舊在為劇團奔波。只要有空,就去現(xiàn)身指導排戲。
“調腔里面包含的文化、藝術、情感實在是太多了,越深入,越癡迷。我有時候在擔心,這600多年的精髓文化要是隨著我們這些老人的離世,就這樣消失了,那是多大的遺憾啊!”章華琴感慨道。
新昌調腔是一系列瀕危非遺的縮影,浙江省級非遺項目“秀洲農民畫”曾只有幾個畫家,國家級非遺項目“西湖傳說”甚至只有少數(shù)的志愿者傳承……
著名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曾表示,環(huán)境的急速變化,非遺的載體與人文土壤在迅速瓦解,并逐漸不能滿足下一代的文化需要。
以西湖傳說為例,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顧希佳分析道,“不是講故事的人沒有了,而是聽故事的人沒有了。”
缺少聽故事的人,但并不代表這一傳統(tǒng)文化就要消失在歷史舞臺。
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負責人吳莘超認為,政府將某個傳統(tǒng)文化列為非遺項目,就說明它具備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即使是在現(xiàn)代缺乏市場的瀕危項目,政府也會著重去拯救和扶持。
如今,浙江率先實現(xiàn)省市縣三級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全覆蓋。11個設區(qū)的市、90個縣(市、區(qū))全部建立了非遺保護中心。
拯救式的保護,讓一些瀕危非遺重新進入現(xiàn)代人的視野,可謂“起死回生”。
嘉興秀洲農民畫就是在政府的幫扶下,從瀕危的“病人”變成為如今的“健康人”。
1988年,秀洲區(qū)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2001年被授予農民畫領域全國惟一的金字招牌—中國農民畫藝術中心,并獲得“中國農民畫藝術節(jié)”的承辦權……
嘉興秀洲區(qū)文化館美術部主任朱琴華告訴記者,通過政府的扶持,農民畫在秀洲區(qū)創(chuàng)建了7個鎮(zhèn)級“農民畫創(chuàng)作基地”、26個“農民畫后備人才基地”、8個“個人畫室”,農民畫創(chuàng)作人數(shù)達1800多人。
“國家在講工匠精神,實際就是講擁有絕技、絕藝的傳承人,能夠給他們比較好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市場和平臺,使他們能夠獲得最基本的經濟保障。”浙江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其全說道。
除了讓非遺項目走出“深閨”,浙江在非遺傳承人的補助上也先行一步。早在2007年,浙江省文化廳和該省財政廳就制定并下發(fā)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對年滿65至69周歲的,每人每年給予3000元的補貼;年滿70周歲以上的,每人每年給予4000元的補貼。
“政府的支持,讓調腔的現(xiàn)狀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演員們的待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章華琴說,調腔理論整理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出版了非遺叢書《新昌調腔》,整理編撰了《調腔專輯》、《調腔音樂綜述》等著作。
正如章華琴一樣,在非遺傳承這條路上,許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仍在堅守,在政府和專家看來,這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體現(xiàn),而新的傳承人不僅要傳承那份技藝和文化,還要傳承這份工匠精神。
生產性保護的“源遠流長”路:老遺產帶新財富商業(yè)化中窺見文化基因
政府的“輸血”,讓大量非遺文化活了下來。
但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在眾多非遺傳承人看來,活著是希望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國粹能夠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因此,非遺在傳承之余更需發(fā)展。
在浙江東陽,當?shù)匾淮笾еa業(yè)就是木雕。據(jù)了解,東陽現(xiàn)有2000多家木雕和紅木家具生產企業(yè),近5萬從業(yè)人員,近100億元紅木家具產業(yè)銷售額……
這些廣為民眾購買的木雕產品中,東陽木雕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增色不少。
“我們(東陽木雕)市場化走的比較好。”東陽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吳海剛告訴記者。目前已形成東陽紅木家具市場、東陽中國木雕城兩大交易市場和南馬、橫店、城北等三大生產基地,木雕、紅木家具產業(yè)已成為東陽市的主導產業(yè)之一。
與東陽木雕類似,在新時代下,作為浙江省級非遺項目的寧波湯團也走起了市場化道路,百年老字號缸鴨狗就傳承了寧波湯團的制作工藝,吸引了許多食客慕名前往品嘗。
工作日中午,位居杭州湖濱銀泰的杭州缸鴨狗連鎖店仍舊生意火爆。“我們(寧波湯團)是純手工藝制作。來吃的客人基本上90%都會點寧波湯團,一天可以賣出近1000份左右。”杭州缸鴨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市場店經理袁家歡告訴記者,今年缸鴨狗會向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擴展,未來還有可能上市。
龍泉青瓷、東陽木雕、開化根雕、長興百葉龍……浙江非遺在市場化中煥發(fā)新的生機。
為了讓更多非遺走進人們的生活,浙江省文化廳與該省旅游局簽訂了文化意向書,與旅游局一同創(chuàng)建非遺旅游景區(qū),2010年出爐了該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經典景區(qū),西溪濕地、宋城、西施故里等均在列。
“文化是魂,旅游是體,文化如果不與旅游結合,就是魂不附體了,這個結合度在浙江還是非常高的。”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專職專家祝漢明表示,將非遺與旅游結合是一條保護非遺的有力途徑。
不過,在目前的發(fā)展中,文化部門也注意到,一些旅游景點在非遺項目的發(fā)展上過于商業(yè)化,為了迎合游客,改變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比如有些地方將神圣的祭祀也當做旅游資源來開發(fā)。
在祝漢明看來,將民俗與旅游結合的時候應該注意把握度,要敬畏、尊重傳統(tǒng)文化。
浙江文化部門意識到,許多非遺項目有自己特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群,一旦移植到景區(qū)就變味了。
因此,在打造旅游景點時,為了不違背文化保護的初衷,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經典景區(qū)就把點擴展到村,推出了35個民俗文化旅游村。
“我們從來不排斥(非遺資源的合理利用),我們只要推動項目發(fā)展,在發(fā)展當中實現(xiàn)保護與傳承,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吳莘超說道。
“從普及的層面,讓他們(老百姓)認識非遺,逐步強化保護的意識,和文化自覺的意識。”王其全告訴記者,只有將非遺的產品、作品融入生活,老百姓才能切身體會到非遺的魅力,非遺才能“開枝散葉”。
非遺管理的“運籌帷幄”道: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非遺+多樣化融合
十多年非遺保護之路的摸索,讓浙江文化部門意識到,要讓非遺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政府在管理上不能一刀切,需要創(chuàng)新求變。
從2003年開始,浙江就啟動非遺普查工作。2007年,該省實施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有針對性地對非遺進行分類管理。
吳莘超介紹,浙江非遺有十個門類,不同非遺面臨著不同的境遇,不同情況的非遺管理辦法也應不同。
她將非遺保護分為三個梯隊:以龍泉青瓷、東陽木雕等為主的發(fā)展較快的為第一梯隊;以秀洲農民畫、新昌調腔等正在恢復發(fā)展的項目為第二梯隊;西湖傳說等瀕危項目為第三梯隊。
“針對不同梯隊對癥下藥,實現(xiàn)保護的最終目的。”吳莘超如是說。
于是,浙江省文化廳主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工藝品及相關衍生品設計大賽,這是中國首個非遺手工藝品設計大賽。
在該“非遺+設計”下,浙江1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工藝特色項目和65項瀕危項目在全國數(shù)十家創(chuàng)意團隊的精心設計下重新“煥發(fā)青春”。
吳莘超認為,這是浙江文化部門非遺保護管理辦法的一種創(chuàng)新方式。
金興盛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也曾介紹,浙江文化廳與教育廳公布了一批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與浙江省旅游局公布了一批省級非遺旅游景區(qū),與浙江省生態(tài)辦共同推進非遺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與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共同推進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保護發(fā)展等均是創(chuàng)新舉措。
毋容置疑的是,新時代下非遺的“青春煥發(fā)”,一個非遺手工藝品設計大賽不夠,“非遺+設計”也還不夠。
于是,“非遺+教育”、“非遺+影視”等將非遺項目加入到各種業(yè)態(tài)中在浙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繼在“201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華麗綻放后,人類非遺——浙江龍泉青瓷今年再度“赴約”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春》、《吉祥》、《福·祿·壽》、《吾壺四?!返人囆g佳作紛紛亮相,詮釋了非遺+影視的創(chuàng)新之路。
“當前,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當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不負歷史的重托,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fā)揚光大。”金興盛如是說道。(完)
新聞推薦
- 賴清德即將竄美“朝圣”,“臺獨金孫”又要慷慨解囊!2025-07-18
- 飛行2.25億公里來到地球 這塊石頭被拍出530萬美元天價2025-07-18
- 免簽“朋友圈”又雙叒叕“+1” 出入境旅游“說走就走”更便捷2025-07-18
- 四句話,讀懂這五年商務高質量發(fā)展2025-07-18
- 感悟抗戰(zhàn)史詩!160余位駐華外交官參觀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2025-07-18
- 團結才能共贏 攜手方可共進——中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注入暖流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