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出土人類化石 母抱嬰兒深情凝視千年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28 11:30:02 | 來源: 中國臺灣網(wǎng) |
母親臨死仍緊抱嬰兒凝視令人吃驚。(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中國臺灣網(wǎng)4月28日訊 據(jù)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臺灣科博館考古學家近日在臺中發(fā)現(xiàn)一對約莫4800年到5000年之間的母子骨骸,應是臺灣中部至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屈慧麗表示,遺骸被挖掘出時發(fā)現(xiàn),母親緊緊抱著嬰兒并深情凝視,令在場工作人員十分吃驚。
此次考古從2014年5月開始,耗時1年完成。在安和遺址約400平方米的面積里,由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發(fā)掘約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4000多件陶片、三連杯、雙連杯,及許多石斧、板巖箭簇、閃玉錛等器物。此外也有石虎、狗、大型魚鰓蓋骨、魚脊椎骨、山羌、鬼鼠、蛇、鯊魚牙齒、貝殼、古代稻米、種子等史前生態(tài)遺留。其中還發(fā)現(xiàn)鯊魚牙齒,可能代表當時此地距離海岸線相當近。
據(jù)了解,這次發(fā)掘出土的一具成人遺骨左側伴隨另一嬰兒遺骨,成人似用左手托住并低頭俯視嬰兒。成人遺骨上的特征顯示其為年輕女性,大約20-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無法看出性別但從身長與骨骼狀況判斷其出生6個月內。目視可見成人遺骨右上顎缺齒3顆,左上顎缺齒至少2顆,推測可能與從前盛行的拔牙習俗有關。
考古挖掘中,還發(fā)現(xiàn)一具身高約155公分的男性遺骨,由于牙齒狀況不佳,推斷年齡可能已屆中年。這具人骨出土時頸部置有一鯊魚齒形玉飾,通體磨裂,大小約5×3.5公分,于鈍端左右各帶有一直徑約0.3公分的穿孔,材質應為花蓮豐田玉,分析為其陪葬品。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科博館將持續(xù)清理與研究這批珍貴的人骨材料,進行體質測量及特征觀察,并與墓葬資料做綜合分析。由于遺址的年代甚早,未來亦將嘗試與島外團隊合作古代DNA實驗。(中國臺灣網(wǎng) 盧佳靜)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jīng)Q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