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發(fā)掘詩歌安靜的力量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4-17 15:01:06 | 來源: 福建日報 |
“如果沒有詩,吻只是碰觸,畫只是顏料,酒只是有毒的水。”這是臺灣著名詩人王鼎鈞的詩句,它道出了詩歌的無窮魅力。古往今來,詩歌都是兩岸的通行語言,寫詩、讀詩、以詩入歌現在仍被臺灣人視作生活美學的一部分,這從昨日臺灣“文化部”在臺北舉辦的“詩的復興”新聞發(fā)布會(左圖)上可見一斑。
“詩的復興”的堡壘是位于臺北濟南路二段的兩棟日式房舍。它原為臺灣日據時期日本文官的宿舍,臺灣“文化部”最近將之修繕一新,化身為“齊東詩舍”,意欲打造出一個全新的詩歌活動空間,同時利用臺灣企業(yè)家捐助的5000萬元新臺幣,計劃連續(xù)3年在全臺推動詩歌創(chuàng)作。與會的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表示:“‘文化部’重新利用歷史建筑,是方塘一鑒開;企業(yè)家支持詩歌創(chuàng)作,是源頭活水來。”
“齊東詩舍”環(huán)境優(yōu)雅,很適合作為醞釀詩歌的書房。臺灣著名詩人管管、張默、陳黎、鐘喬等均被龍應臺請進了這個大書房。管管認為:“一個民族沒有詩,這個民族的靈魂就會饑餓。”陳黎長期與大陸詩歌界有著密切聯系,5月份還將赴中國人民大學作訪問學者。他認為,在這個物質生活日益發(fā)達的時代,詩歌并非如人們所說的那么小眾,他還以他參與翻譯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詩集《萬物靜默如謎》為例,“這本書去年在大陸出版,銷量達10萬冊,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在臺灣也廣受歡迎”。
龍應臺表示,“齊東詩舍”成立的目的在于振興詩的創(chuàng)作力,強化詩的發(fā)言權,提高詩的能見度。“詩的復興”三年計劃涵蓋詩的育成、扎根及海內外推廣,包括培養(yǎng)詩人新秀的“詩的蓓蕾獎”、讓詩人充電的“海外流浪”計劃、為詩人搭設舞臺的“臺灣詩歌節(jié)”以及讓臺灣詩人走向國際的“詩的翻譯”計劃等,努力為臺灣詩壇注入新的能量。
“臺灣在電視上看很亂,但它其實也是個以詩言志、溫良敦厚的社會,可以很熱鬧,也可以很安靜,安靜往往更有力量。”龍應臺說。
據了解,“齊東詩社”預計于今年7月正式啟用,屆時臺灣民眾可以齊聚一堂,一起讀詩、寫詩、愛詩、朗誦詩、擁抱詩……不久的將來,大陸的詩人也可以一同前來,以詩會友,溝通感情。本報駐臺記者 林娟 文/圖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國際茶日來“萬里茶道”的起點 赴一場茶香之約2025-05-21
- 覆蓋交通、醫(yī)療、食品等領域 “灣區(qū)標準”總數已達235項2025-05-21
- “溝通交流合作—醫(yī)學人文新視界”2025年魯臺醫(yī)學教育合作交流大會在青島開幕2025-05-21
- 臺商臺青扎根汕頭 共繪融合發(fā)展“同心圓”!汕頭上演兩岸交流的生動故事2025-05-21
- 仙岳山土地公廟:520浪漫邂逅,200多名兩岸青年共敘情誼2025-05-21
- 2025臺北國際電腦展舉辦 展示AI創(chuàng)新成果2025-05-21